李爸之前,只要是遇到孩子哭時,都會一直說啊、哄的,希望他不哭。
但往往最後的處理,就是自己生氣後,讓李哥哥知道爸爸生氣了,他才會慢慢停下。
李爸也知道,這必須是需要經營的,明白「哭」是孩子表達的工具之一。
在專家的眼中,就是希望爸媽能用「平常態度」來看待孩子哭,千萬別動氣。
只是在這之間,爸爸媽媽該如何「經營」呢?如建立孩子良好的「生活習慣」,建立常規?
李爸分享一些自己的狀況給大家參考看看
爸媽自己的教養方式認定不同
有時李爸覺得當下已經和李哥哥說過也教訓過了。
而李媽會再用別的角度再和李哥說,而又會引起李哥情緒又起伏。
其實沒有對錯,只是因為夫妻間認定的方式不同,而讓孩子情緒失控。而有時,讓李爸不能接受的,當觀念不同時,又語帶人身攻擊,實在難以接受。
如「我們家都是如何如何…你們家如何如何…」。(這類的話,真的不能說)
自己太忙、情緒失控
不可否認,爸媽也是人,很難時時都做到情商非常穩定,也因如此,可能孩子不經意的小動作,讓爸媽失控了,就開始認為孩子的行為是錯的,進而傷害了孩子的心。
解決方式一:就事論事的討論
爸媽間的教養想法不同,是很正常的,而若希望達成一致的共識,就要兩人「練習」就事論事的討論,如對於李哥哥的做法那裡有不對,我會盡可能的和李媽說,我們是不是該如何調整我們的做法…等等。
讓這類的狀況發生時,能有一個很好的共識來處理。
一定要討論,讓這種方式成為爸媽間的習慣,讓歧見一致。
因為如果爸媽的態度就不一致了,孩子就會在這之間去討價還價;
也會導致爸媽吵架、不合。
所以真的要好好的靜下事,就事論事的討論,不要責怪任一方。
解決方式二:執行要一致
如果是當下和孩子定好的規則,爸媽的要求與做法就要一致。
例如,跟孩子說要吃完飯才能玩,如果不吃,也不會有點心,而只能到下一餐再給孩子吃。
讓孩子明白,剛剛爸媽的要求,就是要他好好用餐,進而養成遵守常規的紀律。
專家有說到一個「自然結果法」,就是如果孩子不吃,就收走餐點,然後等下一餐給他吃,不用打罵,言語等要求,讓孩子自己知道後果。
這方式是最有效而且持久的一個做法。而要記住,打罵與言語暴力,只會增加孩子這時後的反抗能量和頻率。
當然,之後若孩子下一餐已經靜下心好好吃了,一定要稱讚他:「你看,你可以坐下來吃完的啊,很棒喔」。
解決方式三:建立規矩
李爸和李媽一直在努力的,也是讓孩子們能有一套屬於李家的常規,並不是要做到非常嚴格,讓孩子處在軍事管理下,而是希望打造讓李哥、李弟能隨心所欲、自由發揮。
但隨心所欲,並非是放縱,而是在他們還不成熟的情況下,適時的引導由他們自己的想像力去激盪出更多想法!建立有效率的生活作息,讓孩子更有時間和空間探索。
例如:良好的的飲食習慣,爸媽不用花上一、二個小時的時間打吃飯戰。讓孩子愉快的用餐,餐後更有時間進行親子活動。
建立具共識的常規,讓孩子養成溝通與尊重的態度。例如:吃飯時,和李哥商量好,吃哪些與吃多少,讓李哥參與吃飯的分配計畫,也讓李哥感受到「被需求」與「尊重」,進而用一樣態度去面對團體生活。
每個家庭生活的狀況一定不一樣,而建立好的生活習慣,不只是孩子,爸媽也是要學習。李爸提供一些小小的心得,希望能幫助到朋友們。我相信,沒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沒用心教的人。希望能帶著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與態度,讓未來的生活更好。